学习心得展示-第五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

分享到:
点击次数:881 更新时间:2021年12月02日15:54:04 打印此页 关闭


第五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于2021年11月13日圆满举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王汉卫教授分享《汉语教学的正道???????》。王教授的分享是对汉字教学实践的新探索,兼具现实性和学术性,对在线参加学习的老师们有巨大启迪作用。


开展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应对办法

-张雨佳

1113日的这场讲座,令我印象深刻、反思良多。

王老师是一位善于打破陈规的老师,刚开始进行讲述,他就指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一教学法的问题所在。如果根据中国本土学生的成长过程,先是耳听、口说的发展,最后才是手写,这种顺序或许是合理的,因为我们的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就是听从家长的话,“听”的刺激远远多于“写”的刺激。 

但是对于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而言,我们应该更多的让学生接受认读和书写文字的刺激。因为汉字与其他文字都不同,如果一味用拼音文字的教法来教授表意文字,那么我们就掉进了西方教学法的陷阱里,永远都无法摘掉“汉语难”、“汉字难”的帽子。

应该怎么做呢?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汉字为本,读写为主,听说为伴”。

这次的讲座对我有如此强烈的震撼,是因为老师说的话直戳在了我的“痛点”上。之前我给一个身在外国、学习汉语时间较长的学生出过一道极其简单的古诗词默写——“举头望明月,          。”这个学生虽然答对了,但他用那双充满疑惑的大眼睛问我:“老师,为什么抬头看见明月,低头就要思念故乡呢?”我解释说:“从古时起,圆月就代表着团圆,看到天上的圆月,诗人们就会想起远方无法团聚的亲人了。”学生又问:“可是太阳也是圆的啊,为什么不能望着太阳,思念故乡呢?”我又硬着头皮解释说:“明月出现在深夜,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会思考、会孤独,因此也会感到寂寞。”那个学生很听话,没有再追问,或许是同意了我的看法,或许是不愿再问下去。这件事情一直也让我很困惑,教师已经接受了过往自己的老师带给我们的一种偏强制性的定式思维,我们又怎么向自己的学生进行讲解呢?还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强制学生去接受吗?

通过这次讲座,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或许能够解决这一次的尴尬。月亮之所以常有“思乡”之意,就像是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花语,这些花语都是在花朵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被人们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内涵。我在讲解“月亮”这一意象的时候,应该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出月亮时而是弯的、时而是圆的,弯的时候像是缺了一部分,圆的时候又很完整,再结合诗人漂泊的现实经历,这种回答是否能够使学生接受度更强呢?又或者,直接将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作为学生的作业,让他们去思考、开拓,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随后,老师例举了三个他的教学例子,一个是大家觉得非常难学的“亲属关系”的教学,另一个是“时间”的教学,最后是“三点水字”的教学,之所以列在这里,是警示我自己,要以老师为榜样,以实际情况检验“真理”。

 

亲戚

爷奶爸妈伯叔姑,父母爹娘谁能无?

外公外婆姨娘舅,兄弟姐妹堂表殊。

男婚女嫁结夫妻,生儿育女掌上珠。

祖父儿孙孙生子,世代相继成家族。

 

时间

前昨今明后,日旬月季年。

晨昏昼夜续,春夏秋冬连。

刚才已过去,将来变当前。

时刻分秒过,光阴不回环。

岁月催人老,谁能再少年。

 

江河

滴滴天上雨,涓涓汇清溪。

江河聚细流,汹涌浪滚急。

茫茫泻沃野,滔滔注海曲。

禹治洪泛滥,中华万世基。

 

通过这一次短暂的讲座,我对于自己的汉语基础知识和文化教学又有了新的认知,早些时候“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仅仅是照抄、照搬西方教学方法早就已经不能站稳脚跟,真的想要让学生掌握汉语、学习汉字,继而了解中华文化,真的应该把每一个小的工作做到最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可行。王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将汉字、生词、语法和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这才应该是一种教学的新趋势、新道路,想到这里,究竟谁才是“教学本位”的问题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开展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鲍传惠

 

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教学。汉语的国际推广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是相互“粘合”的关系,因此想要真正掌握汉语并运用汉语顺利的进行实际交流,不能离开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历时悠久,经过时间的淬炼和洗礼,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心理和道德感知的华夏文明。而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二语学习者接触到中华文化时,可能会因此产生文化的碰撞和休克。

一、    文化不对称引发的理解困难

中华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自然而然地反映中华儿女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其中,由于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一些在中国境内特有的生态语言及其负载的文化会对学生理解此类文化产生阻碍。例如,用来指“晚年、垂老之年”的桑榆,亦或是用来指具有深厚情谊的结拜从而结拜为兄弟姐妹的“金兰”等。

二、    文化相背造成的不接受

中西方的“隐私观念”和人际交往“距离观念”不同,时常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阻碍。西方人崇尚独立的个体主义价值观,注重个人的感受,认为询问对方的收入、家庭等都是十分不符合社交礼仪的行为。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极少有涉及维护个人隐私的思想,即便有“不要随意问别人年龄”这样的说法,也是由于在古时候,人们害怕暴露孩子的真实生辰甲子会使得敌忾或妖鬼据此施以巫术。

与此同时,一些宗教文化、婚姻观念、制度文化等都会因为文化的相背而使得部分学习者在学习相关文化时表示完全无法认同,甚至会因此使得部分文化成为教学中的“敏感话题”。

三、    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

刻板印象又被称为“成见”或者“定型观念”,它是指对于某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种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刻板印象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导致的,由某一群体中某个体的特性而推断整个群体都具备这样的特征。不准确或负面的刻板印象非常固执,会让我们对对方的行为产生不准确的预测和误解。负面和僵化的刻板印象会使得人们以偏概全、因噎废食。例如,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学习者由于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吃狗肉,从而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印象。

同时,一些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民族中心主义也使得中华文化的教学和传播举步维艰。

当进行中华文化的教学时,面对学习者的不理解、不接受的情况,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该以平等谦和的态度,针对学生的国家背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多元文化的意识中引导学生做换位思考。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情况,教师可以将中华文化存有的根本理据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繁复多样的汉语现象和中国文化,突出趣味性、生动性,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视频资料作为补充说明。同时,也可以采用“对比法”、“体演文化教学法”等方法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针对学生不接受的情况,首先应该明确,无论是进行语言的教授还是文化的传播,我们都不是为了同化他国文化,让他人完全接受和认同我国的社会社情、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各种文化平等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平等的沟通讨论。

王汉卫教授以自己的教学主张为基础,开发了字诗教学法,将汉字的读写、听说和文化教学相结合,一方面也印证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不可分割性,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方法。中华文化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提升汉语的听说能力、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从而更好的学习汉语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尽管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文化的教学应是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开展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代佳伟

在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开展中华文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也应当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去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

  中华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而言

教师在跨文化的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欠佳。由于缺乏对文化知识的敏感度,以及对中外文化知识的了解,难以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敏锐地发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中华文化教学点,不能看到传统文化内容的现实意义,不能自觉地将文化教学自然地融入到汉语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灵活的跨文化转译和跨文化教学。 因此,部分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缺乏是中华文化教学问题之一。

(二)就中华文化的教育方式而言

开展中华文化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哪种课堂形式,都容易发生满堂灌的现象。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大量地讲解文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不多,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平平,容易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另外,以文化理论知识为主的文化传播,不能结合实践场所来进行,老师在课堂上纸上谈兵,缺乏教学实践,学生无法在真实场景下进行文化体验,无法获得第一手的文化感知经验。

  中华文化教学的对策

(一)就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而言

汉语教师在开展中华文化的教学中,首先,充分了解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我们要加强中国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把握住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内核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我们也要广泛涉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设计。中华文化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把中华文化强加于人的过程,也不应该是一个向别人灌输中华文化的过程。另外,汉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跨文化教学的能力。首先要有专业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也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跨文化交际技能。增强自身对中华文化的敏感度,能够找到中华文化的现实意义,能够发现中外文化差异,确定文化教学的重难点。

(二)就中华文化的教育方式而言

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教学,汉语教师要扩宽思路,灵活地进行中华文化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文化知识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探索和实践。如在教室过春节、在茶馆喝茶、在淘宝网上买东西等等,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让学生进行文化实践,模拟跨文化交际,将语言、文化、交际三者融合,帮助学生自己获得文化体验,并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在开展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着眼于现实交际,选择合适的内容、时间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多渠道地来进行中华文化教学。

 

 

 

 

 

开展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刘亮普

感谢泰国教师公会提供这次非常难得的培训机会,能够倾听对外汉语大家王汉卫教授的精彩讲解。现就中国文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发表一下自己不太成熟的见解。

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思想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同时语言也

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载体,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延伸。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汉语言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外汉语教学伊始即存在文化教学的自觉行为了。

    现在我根据自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汇总如下

1.教师文化自觉意识不够。

目前,相当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对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认识是处于割裂状态的,缺乏文化自觉意识,即不能形成一种语言——文化的自觉意识。这些对外汉语教师在授课中难以自觉地将文化教学自然融入汉语教学中,甚至教材中特别给出的文化知识,部分教师也未能有意识地突出其交际文化意义;还有的教师局限

于教材中给出的文化注解,而不能讲授其他更多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知识,发挥空间有限,结果致使学生往往是就语言而学习语言,而感受不到语言与文化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2 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缺乏学生背景文化教学的针对性。任何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班级可能都有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学习的重难点往往也根据其文化圈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别。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时常有这样的感受,讲授某一个文化点时,可能日韩学生心领神会,而欧美学生则一脸茫然,甚至难以接受。一些对外汉语教师简单地从中国人的角度进行无差别的讲解,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则用中国人习惯这样的话语敷衍过去,不能在文化对比中有效利用文化正迁移,合理避免文化负迁移,更无从体现文化教学的背景文化针对性。

3.教材上存在的问题

文化教材体例自由多样而教学目标不清晰。文化教材的编写体例与适用对象之间没有一个标准来加以科学对应,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综合化、完备化的特点,让人感觉包罗万象、涵盖甚广。

文化教材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我国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材则沿用国内选用教材的一般模式,即一旦选定某一套经典教材,就长期使用不更换,教师也很少使用教材以外的资料进行补充,这就使得文化教材难以反映最新的社会信息变化

4.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能力,一些教师对于存在国俗语义的语言问题,不能根据学生背景文化进行基于跨文化传播原理的跨文化转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死板僵硬,尤其是那些来自西方国家的学生,常常是在莫名其妙的心态中对一些蕴涵中国文化特殊现象的问题无奈地敷衍过去。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应对,进而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1.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在专门的文化课中,通过选修方式,鼓励学生根据其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选修不同的文化课。其目的是要对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学生采用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文化教材编写要注重中外文化横向比较。

即通过中外文化比较的逻辑编写文化教材的整体框架。在今天全球化背景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站在全球的高度,突破固有的纵向历史发展认识模式,以横贯中西的恢宏学术视野建立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模式。例如,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意义,就不妨将其与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欧洲开辟新航路的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和研究,从而深刻认识中国缘何自明朝中叶以来即埋下了落伍于世界的伏笔。

同时,文化教材的编写注重中外文化比较,也更加契合留学生的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因为传统教材那种纵向的中国文化本体阐述模式容易让西方学生产生“文化洗脑”的厌恶感和排斥感,认为对外汉语教师试图从中国人角度强迫外国人接受某种观念意识,从而致使文化教学的效果适得其反。

3.基于跨文化传播原理启示的跨文化转译文化教学策略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某种具有特定中国文化背景因素的词汇或用语在其他语言文化中没有或很难找到完全对应事物的情况,例如,儒家的“仁”,道家的“道”、“无为”,禅宗的“禅”等。对于这一类现象除了使用直接讲授,补充大量中国文化知识的以汉语为中心的方式

以外,我们不妨借鉴历史上诸多成功灵活运用跨文化传播原理的事例,采取中外文化融通的思想,以学生母语为中心,在文化教学中适当运用跨文化转译的教学策略,将有助于化解文化差异,促进异质文化沟通与理解。

4.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设情境的多元文化互动教学,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以书本讲授和课堂练习为主,有助于系统学习知识文化而实践课则能充分调动留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积极性。通过集体讨论、学生演讲等方式进行教学,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交际文化的学习。二者各有优长,应当结合起来进行文化教学。

值得提倡的是,文化教学可以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文化实践活动。运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想共鸣,建构起文化知识的认知框架。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促进学习者对民俗文化和交际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文化情景,在特定的剧情背景下让学生进行文化交际行为的模拟,从而在体验和参与中感知和理解中华文化,尤其适合民俗文化层面的交际文化教学。这里,教师不再是单向地传递知识信息,而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情景,帮助和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文化体验情景,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从而有利于交际文化的获取。 对于一些文化专题性质的讲座形式课程中,例如茶文化、瓷器、戏剧、音乐、武术等课程的教学,可以将实践教学的场所放到真实的茶艺馆、瓷器厂、剧院、博物馆、公园等地进行,从而让留学生在实地亲身感受中国文化有形载体的同时促进对语言文化的了解,文化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也使留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与教师、艺术家、工艺师等进行多元文化互动在文化的双向互动中积极感知、体验、理解中华文化。

纯属个人拙见,请批评指正。再次感谢泰国华文教师公会提供这次难得机会,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提升水平的条件。

 

 

 

 

如何在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传播

-陈桃

汉字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进行汉字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播是分不开的,如何在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传播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兴趣培养,增强学习者的信心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体验。汉字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就是我们汉字文化教学的资源。比如:我们可以,依據汉字的字形、字义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通过充满哲理的寓言理解汉字,让学生学习汉字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我们还可以组织丰富的汉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猜字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一加一是王;一百减一是白;一只牛是生;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头上是碧。比如“谁是卧底”,通过每个学生对词语的描述,发现谁拿到的词语与他人不同。通过描述,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特征的把握情况。

二、最通用,最好用,最常用的-字源识字法

光去数笔画,会觉得很枯燥;但如果知道这个字是怎么造的,从古到今怎么来的,我们就会很愉快地学习它,这就是字源识字法。知道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直至今天简化字的演变过程。懂得字的来源,才能从根上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对汉字的识记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藉此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好”字,在甲骨文中竟然是妈妈抱着小宝宝的形象,画面爱意融融,非常美好。用这样的方法认字,相信不会有孩子拒绝的。

三、汉字加减法

老师给学生若干汉字,要求学生加一笔(或加两笔、减一笔)分别构成新字。例如把下列汉字加一笔构成另一个汉字“十、王、人、几、休、古、火、牛”。再例如:老师可以准备两组卡片,一组是常用部首,如:木、女、日等,另一组是单字,如:又、工、月、方等,老师出部首,学生出单字使两张卡片能组合成一个汉字。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或者会意字的构造。例如“重”是蕴藏汉字最多的字,它可以拆分出:一、二、口、田、十、千、土、里,等等。

四、多多练习

使用描红本或描红纸练习书写是使用与所有的学生。除了描红外,汉字书写练习本最好选用有定位格的,比如米字格、田字格。



上一条:泰国华文教师公会学术组召开第六次线上例会 下一条:第五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圆满举办(王汉卫教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