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学习有感
“华语传承在泰国:过去、现在和未来”
葛金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泰国是华人华侨聚集最多的国家,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但是泰国整个华人社会的发展“脱华”速度很快,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华语的转移也是最彻底的。即使在华文教育恢复以后,被华人社会投入了大量时间、心血和资金的华文教育的发展也没有取得令人普遍满意的效果,泰国的华语传承值得人重新思考。
一、华语传承和华文教育
郭熙老师在本次讲座中通过对泰国华语传承教育历史回顾和泰国华语传承现状分析两方面的讲述,让人们真正理解“华语传承”这一概念与“华文教育”的关系。在华语传承中华文教育只是传承华语的一个路径,不是根本目的。
华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承,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除了华文教育这一路径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和路径达成。如果人们过于重视“华文教育”这一词语,可能把传承华语的工作重心和目的遮盖。而且华文教育常常把问题集中在学校和教学中,影响深入思考华语传承的问题和对新路径的探索。郭熙老师所认为的华语传承是把华文教育事业纳入到更大的框架中去,跳出教学角度探讨该问题,这也正与之前“汉语国际教育”改名为“国际中文教育”中“中文”的定义使得汉语的学习包含了诸多汉语方言,涉及了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性质和教学地点等原因有相似之处。
二、传承中断与身份认同
从泰国华文教育事业的波动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政府限制中的坚持和执着,但更多的是了解到其传承中断的一大原因是限制和关闭华文学校后华文元素和整个社会切断,华文语言的生存无法延续,以致现在华文更多的被作为一种外语课程在泰国存在,这与民族语言的传承相异。华人家庭所讲的华语(包括各种方言)大多在第三代时已经不会说,华人已融入泰国社会,并且因为泰语和英语在社会上的实际作用,使得华语在华人内心的认同感降低,目前华语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祖语,不能习得只能学习,华语被边缘化,只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如泰国街上的华文标志,只是一种语言景观,是与语言环境有所区别的。
三、华语文明与华语发展
华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语言文明在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产生文字,因此中国的历史文明发展与华语文明相关联,华语不应该只被认为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使用,它是一种文明的传承,一种思维工具,具有的非排他性,可以很快与当地语言融合。在华语传承上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语言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内在的文明、文化的传承,思维工具的作用。在华语传承中可以通过借助拼音作为拉丁字母的优势,帮助华人子弟快速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不局限于普通话的学习,利用方言或者泰语等先告诉新一代华人他们的历史和由来,增加身份认同后再学习华文。
作为一个本身在柬埔寨有过多年教书经历,在马来西亚又正在进行华文研究的热爱华文教育事业的人之一,我身边遇到过或听闻过许多华人为华语传承所做的努力。我感受到的柬埔寨华语传承与泰国有着相似性,社会环境更是多语言景观,缺语言环境,华语传承虽然得到很多华人社会力量的支持,但还需更多的社会团体力量共同努力;马来西亚作为华文教育事业发展体系最完整,华语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对其他东南亚国家有着借鉴价值,但是自身在华文基础教育上也面对着多语种环境下对华语教育的冲击,华语传承一直在艰难前进……
总之,我们想华语得到传承需要有华文工作者们的坚定的语言信仰,积极抓住历史机遇,重新认识华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让东南亚各国华文学习者学中文能学有所成,可以借助拼音、方言等多种方式打牢基础,增强身份认同。我们要注重中文教师的培训、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在面对不同的华文学习群体时要多样化的发展,增加其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知识的积累,最终将华语传承和华文教学结合起来,集结社会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华语传承的发展!
参加第十九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有感
“华语传承在泰国:过去、现在和未来”
李龙庆-北京体育大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飞跃式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海外华人族群的日益壮大,使得海外华文教育日益受到国内外各方的高度重视,得到不断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广大华人华侨及其子孙掌握汉语言拼说读写能力和对汉文化的认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传播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囿于所在地域问题,海外华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国家所施行的教育政策、颁布的法律法规所限制,因此,这就给海外华文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首先,一些国家因为担心本国文化被中华文化所同化,并不十分赞同海外华文教育以及中华文化在本国范围内大面积的传播。所以,海外华文教育要不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是学者们比较热衷于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之一。
其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海外华文教育重应该传承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怎样取其精华?并如何与当地木土文化更好地融合?对此,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发和观点。
再次,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有效地文化传承,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现如今华语文化传播专家学者们所考虑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汉语国际传播是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基于此,怎么样去在国外传承华语教育?就传承路径而言,我想不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华文学校,其次是家庭教育,再次是社区环境,最后是媒体传播方面,当然,前两者是主要的。
1.学校传播途径
学校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每一个未踏入社会谋生的人类个体提供与将来即将会接触生活的同类相互了解接触的重要机会。”一个未成年人的人,无论地域国籍家庭背景,他都需要和人交流。这也是人类存活的一个必经之路——交流融合并共同成长。从现实的方面讲,未成年人在生存能力上是非常弱的。而学校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的育智环境,可以强制分配一部分(主要是地域上的)未成年人的活动时间(这里主要是白天的时间)。在这时间段中,未成年人在成年人身体以及权力的控制下和同龄人融合,了解各自的特性。这是增长经验和语言学习、熏陶培育的好方式。
2.家庭传播途径
家长通过家庭语言规划为孩子营造说华语的氛围和练习机会。子女为了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遵守家庭语言规则——使用普通话,而家长不想让子女参与会话时,可选择孩子不会的方言进行排除沟通。家长为孩子学习华语提供资源支持和语言接触机会。父母在为子女提供华语学习资源、日常交流、支持和监督学习等实际行动上的差异,呼吁华人父母重视为孩子营造汉语学习氛围。家庭语言使用对华语传承有积极影响。虽然父母使用第一语言不能保证儿童的第一语言使用,但对培养儿童的积极态度,激发其保持和传承语言文化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家长应重视儿童华语读写能力的发展。
3.社区传播途径
近年来,华社组织机构对文化认同与传承的价值受到关注。譬如华人博物馆的创立对华人文化记忆构建、文化传承以及促进族群融合等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景观是社区的构成要素之一,对认同构建和语言学习有一定影响。譬如佛院语言景观与族群认同存在的互动性同构关系可互相促进和强化。网络社区也能促进华语的传播,沉浸式虚拟环境使华语学习者的口语输出显著提高。譬如微信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微信平台丰富的符号资源不仅提高了儿童对华语使用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其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发展会话技巧。
4.媒体传播途径
华文报纸对华文的传播影响也是积极的,华文报纸所具有的塑造中华文化价值观、提供华文学习环境、维系族群认同、维系与文化母国的联系等教育媒介功能。一是说通过对中国发展的客观报道,增强学习动机;为华人、华文教育提供信息资讯服务,加强华社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二是书写族群历史记忆、创造共同的文化想象,以构建族群认同、传承华族文化价值观;为华语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和阅读环境;通过民俗和文化的报道唤起民族记忆,促进文化认同。三是举办阅读、比赛等文化活动,辅助华文教育发展等。此外,对于非华语母语的人们来说,科技可以创造家庭以外的语言使用机会来支持非母语维持。在网上可能可以获取比家庭或者学校更加有趣的阅读机会。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包容性,广大海外华人、华侨、汉语言文化爱好者,在充分吸纳了本地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性推动华文在当地的发展。当然,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世界性,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世界文化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在一过程当中,海外华文学校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扮演了分量很重的角色。儿乎所有的学者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都认识到了作为华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