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学习心得展示

分享到:
点击次数:1803 更新时间:2022年06月22日07:18:55 打印此页 关闭


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

何立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汉语言自然也水到渠成地成为重要的国际语言而受到追捧,从而走进各个国家的大、中、小学课堂。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选择自然也成了决定汉语教学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刘珣先生认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教材体现了语言教学最根本的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没有好的教材,就好比是无米之炊,高手也难以施展。”因此,一本好的教材是汉语教学的基础,本土化的汉语教材与通用的汉语教材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对推广汉语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中文教材本土化的必要性。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独特差异,以交流和沟通为主要目的的语言教学自然也应该关注并尊重这一差异性,所以国际汉语教学在“普适性”的前提下也非常有必要关注“本土化”。周小兵认为如果汉语教材没有充分考虑目标国的教育体制,在针对不同民族、地区时缺少全面考虑,难以使教材入乡随俗,在国外“水土不服”,难以达到本土化的要求。

 

        中文教材本土化的理解。关于教材“本土化”问题,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已有所研究提及。吴应辉(2013)在《关于国际语教学“本土化与“普适性”教材的理论探讨》中认为本土化汉语教材是以某一国家或地区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为依据,满足特定国家或地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目标而设计、编写和制作的某一语言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狄国伟(2013)《国际汉语教材本土化问题、成因及实现策略》指出本土化教材应该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教材的呈现形式上符合当地的思维特点和使用习惯,与目标国价值观不起冲突的教材。

 

        泰国中文教材本土化现状和问题。教材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无力及资金的投入,并不能靠某个人或是某个机构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教材的本土化更是涉及更多的问题,因为教材的本土化,不只是教材的本土语言化,或者说本土语言化并不是本土化的重点,重点是词汇、教学内容、思维习惯和文化的本土融合。所以相较而言,小语种国家的汉语教材本土化就面临更多的挑战。就泰国来说,即便单就教材的本土语言化而言,泰国尚不能将现在使用比较普遍的《汉语教程》泰语化,而仅完成了第一册的翻译。

        虽然应汉语热影响,泰国市场有了众多的汉语学习资料和书籍,但都远远无法达到系统的标准,而仅就其内容而言,也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疏漏及错误。号称为泰国人而编写的最畅销的任景文版的《初级汉语》及《中级汉语》虽比较系统及完善,但似乎更适合成人语言中心的学习,而不太适合全日制学校的汉语教学。所以泰国汉语教材的本土化任重而道远。


        本土化教材的使用。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自然也无法避免。既然具有时代特征,也就免不了有时效性。任何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都无法避免有一天会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如何使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教材为依托,但不拘泥于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教学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变,不把教材作为一个标准,才是合格的教学态度。教学相长,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越用心的老师越会发现,当你在教授自己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你同时也会在比较中学习并了解了目标语言的文化。在不断的教授、学习、理解中到达更好的融合,从而又促进了教学的良好发展。



12期学习心得--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

谭淇元

 

我是一名在泰国工作了八年的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目前在职读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现在在泰国佛统府一所私立小学担任一、二、三年级的中文教师,至于我们学校授课的中文教材,也是在使用过众多教材之后,都觉得不是很满意。所以我们学校在四年前决定自编教材,参考《体验汉语》小学版一到三年级课本,结合学校学生的情况,自编了一套符合我们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的汉语课本。当然我们自编的教材中也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当我看到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这一期的培训是关于中文教材的,毫不犹豫的参加本次培训,我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培训的内容对我而言十分有用,通过这次培训,我清楚的知道了本土化教材不应只是简单地对通用汉语教材进行外语翻译或注释,因为我们教的不是翻译课,我们教的是汉语、是语言,而不是通过翻译让学生理解力所学的内容。邵老师在培训过程中也提到过这一点,也列出了几点常见的现象。所以如何解决这几个问题呢,

第一点,作为中文教师必须要了解自己学生和教学情境,确定能够符合所教学生需求的教学目的。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泰国本土学生,所以我们在教材上以口语和听力为主,汉字书写也有,但是量不大。比如一年级的学生,一整年下来只学习汉字“一”到“十”。

第二点,从教学内容入手:话题、词汇的选择反应当地学习、生活情境并有比较;比如我在教学生声母f的时候,会举例“佛统”这一词的拼音是声母“f”开头;有些时候我也会教学生佛统著名景点和特产的中文;在我们自编的教材中,也结合了佛统当地的特色,但内容并不多,作为知识点但不作为考试点。

第三点,从课堂教学与操练形式指导入手;比如说我们自编的教材中,已经把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结合在一起,所以课堂上我们会有在课本上听力测试,以及课后的口语考试。

第四点,从教学量与学时、学制入手。比如我们学校每个班学生45人左右,一节课50分钟到一个小时,一周一节中文课,所以在我们自编的教材中比较偏向于大班教学,不适合小班教学。

第五点,从教辅资源的选择和编写入手,符合当地师资特点;比如我们在2021年度,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网课了一整年,老师只能通过录课和直播课形式进行教学,所以需要老师再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制作PPT,还有youtube上的一些歌曲舞蹈,同时还有老师自己制作的网页游戏等。

邵老师还提到了教材编写的趣味性,要体现在课文、练习、文化内容的呈现等方面。因为它会作为教师提供必须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汉语教学。通过这次的培训,反思到我们学校编的中文教材,在趣味性上做得不够,为了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中文的兴趣,我会和学校中文组的老师们协商,一边使用教材上课一边修改教材。在增加教材趣味性的同时,我们也会增加教材内容的实用性、知识性、交际性、针对性等。

此外,我将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积累理论知识,有机会观摩学习别的优秀老师的教法教程,多参加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更大的教学成果,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感谢泰国华文教师工会!期待下一次的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



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

—— 听邵力敏博士的讲座有感

-吴旻

众所周知,教材是开展教学内容的基础,是完成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的依据。教材体现了教学最根本的两个方面:教什么和怎么教。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的教材能让整个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既能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学习目的,又能保证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随着目前全球汉语学习人数的日益增长,传统的通用型教材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目的学习者的需求,因此本土化(国别化)教材应运而生。在当前国际汉语推广的新形势下,研发和编写本土化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什么样的本土化教材才能称得上是好教材呢?在听完邵力敏博士的讲座后,我觉得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以学习者为中心,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学习动机、文化背景、时间安排和课时安排等等。

二、实用性原则。

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注重培养学习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加强和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比如学习者的动机是想去中国生活或者旅游,那么可以重点提高学习者听说的技能;如果学习者的动机是想去中国深造或者就业,那么除了听说技能之外,还要重点关注学习者读写和翻译的技能。

三、知识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应该尽可能的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点,如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医疗、社会、自然、体育、历史、宗教等。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用,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活动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会涉及到每个领域。对于学习者来说,知识面越广,理解能力就越高。学习者就可以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主张。

四、系统性原则。

汉语是世界上公认最难学习和掌握的语言之一。因为汉语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学习者需要学习汉语拼音,以便能够发音正确;要学习汉字的书写和意思;要学习词汇、短语、句子,才能看懂标题和文章;还要学习语法规则,才能说出让别人理解的正确的话语。所以,教材的内容必须囊括所有的知识点,才能确保学习者学习的完整性。

五、科学性原则。

教材的编写需要有科学依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从指导国际汉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目标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分级分类描述,为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学习者语言能力测评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参照标准。另外,还可根据学习者的动机,如学习者为了通过YCT考试、HSKHSKK考试等,教材的编写就可以以YCTHSKHSKK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学习者达到既定目标。

六、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的趣味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指的是教材的话题、体裁、语言、文化、语法、练习等方面;形式指的是教材的封面设计、插图、颜色搭配、装帧等方面。趣味性强的教材,既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让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海外学习者的需要,海外中文教育应该顺应时势,加强与各国孔子学院、海外华文教师公会、海外各校友会的通力合作,联合国内外的语言专家,加强汉语与不同语种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对比研究,并依托各国孔子学院和华文教师公会,收集整理分析各国中文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才能编写出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各国中文学习者的中文“本土化”教材。



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

-李超

 

2022611日,第十二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邀请了邵力敏博士做了题为《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的讲座。现整理其讲座内容如下:

一、教材的定义和意义

教材/课本是教与学的媒介,是完成(具体化)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活动于教学目标的载体与工具。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并划分单元或章节。广义上的教材包括:课本、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辅资源(如图表、录音、视频、影像资料等)。狭义上的教材主要包括课本(教科书)。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学习的范本。语言课堂上,一本好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按步骤有条理地实施和贯彻语言教学内容,学习者通过教材学习语言。它体现李玉燕教学最根本的两方面:教什么、怎么教。教材反映出编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认识,两者相辅相成,而又互为作用。教材来源于教学一线,又直接应用于教学一线,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教材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了学科研究的水平,而且决定者教学质量的好坏。

二、语言观、教学法流派与教材

语言观和教学法流派发展脉络:1.19世纪前的语言观与语法翻译法:语言整体是一种词类的划分,掌握了词汇就掌握了所学语言;语法是粘合剂,将词汇粘合在一起就可以掌握语言;书面语是经典。语法翻译法的缺点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语言观与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学习外语的目的是熟练运用所学语言;学习外语应按听、说、读、写的顺序安排学习,所教语言应明白易懂,例如:全身反应法就有直接法的影子。3.20世纪4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语言学与听说法:布隆菲尔德(L.Bloomfield)《语言论》——听说法: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教学要突出句型操练,让学生通过反复操练自动化地运用句型(养成习惯);教学中要限制母语翻译的使用,尽量借助直观手段和所学外语直接释义。“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他方法是没用的。”听说法的弊端是只是机械操练,而缺乏实际使用,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4.20世纪中后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认知法: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句法结构》: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能说出无数的话语,理解无限的句子。认知法:理解语言规则-发现规则-创造新应用,演绎法教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5.20世纪末的社会语言学与交际法:交际法又称功能法。质疑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6.“后方法论”时代的语言观:理性地思考、吸收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精华,综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努力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

对外汉语教学法与教材发展脉络(赵金铭《对外汉语概论》):1.初创阶段:1950-1960,以语法结构为纲,以词汇语法为中心,以传授系统语言知识为主。《汉语教科书》(1958)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以语法为纲,采用语法翻译法,同时结合直接法。2.改进阶段:1960-1970,提出实践性原则,精讲多练。《基础汉语》《汉语读本》(1972)仍以结构法为主线,突出了句型教学。3.探索阶段:1970-1980,深化实践性原则,《汉语课本》(1977)首先引入句型教学,受听说法影响的综合教学法。《基础汉语课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部面向国内外发行的汉语综合课教材,吕叔湘(1990)评价这本教材“是到那时为止按照结构法的路子编写的一步最成熟的教材。特别是语法点的编排和解释,其科学性、针对性是以前的教材研究无法相比的。”4.崭新阶段:1980-1990教学法多样化,教材编写进入“结构-功能、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时期。教材编写和出版数量空前繁荣。5.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延续“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理念的同时,开始注意引进跨文化交际的新思维。教材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系列教材、多媒体教材快速发展。

总结:不同的语言观对教材编写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把语言看成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教材编写就可能注重语言的结构分析和组合形式的训练;如果把语言看成一种交际工具,那么教材编写就可能注重场景的设置和交际任务的完成,再比如,教学法流派中的听说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教材以句型教学和训练为主,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为目标;而交际法(功能法)吸引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学派的思想和观点,教材以功能意念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为主,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同样,不同的语言观对教师课堂教学法的选择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本土化汉语教材的选用原则和流程

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增长,通用型汉语教材难以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多样性需求,缺乏针对性是此类教材无法避免的缺陷。这就使得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应运而生。“本土化”教材是为了能够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汉语教学而出现的。如何“本土化”成为热点话题。

针对通用教材如何进行选择使用,邵博士提出六个选用原则1.实用性2.知识性(科学性),教材内容要准确、规范。3.趣味性,教材内容和板式设计等要具有趣味性。4.交际性:教材内容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5.针对性: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6.系统性:教材内容、注释(避免只有初级有当地语言翻译,中高级阶段变成通用英语翻译)、练习具有系统性。

针对通用教材的具体选择流程:1.确定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2.考虑所教授的课程名称(口语、写作、听力等)、类别(技能、知识)、教学时间、预计达到的汉语水平等级等因素,在同类教材重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用哪种教材。3.根据教学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目标。4.拿到教材阅读“前言”,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针对使用群体、教材涵盖内容、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等)。5.根据教学建议快速了解教材主体部分,确定教学时间分配。6.仔细阅读每一教学单位,了解该教材体例、即课文、练习、解释说明等部分的安排。7.做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包括时间安排,每课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

针对通用教材,如何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1.教材设计依据的外语教学法或教学理念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的课程框架。2.语言使用是否规范。3.提供的话题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4.课文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效性。5.课文的长短是否符合课程需要。6.列出的生词和语法点是否实用。7.对生词、语法等知识点的解释是否准确,是否配有教学对象的母语注解。8.教材的版面设计品质如何等。9.高品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汉语学习材料比较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利于提升汉语学习积极性。

任何外语教材包括自编教材在编写时都遵循着特定的思路和理念,很难完全符合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况或环境。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具体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教材处理可以从话题选择、生词选择和语法点选择三方面入手:1.选择实用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2.不要照搬生词表,根据生词的实用性和使用频率进行取舍;根据词语的用法特点和复杂程度决定哪些词需要精讲多练,一般来说,高频且用法较复杂的词语要精讲多练。3.课文中列出的语言点也不应照单全收,应根据语法点的实用性和使用频率进行筛选,教材中没有列出的重要高频语法结构要注意补充。

当所在教学环境中没有现成的或合适的教材可以使用时,教师必须尝试自己编写教材,这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对初教汉语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编写教材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话题或语言功能为纲来编写课文:1.确定话题的具体范围。2.对选择好的话题进行排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基本到具体。3.以每个话题为框架分别设计生词和语法点。设计生词和语法点时教师需要考虑它们的实用性和使用频率,以及它们的难度和复杂度是否适用于所授年级的学习者;同时,同一本教材前后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要互相呼应,形成有效的学习整体。

四、教材使用中的本土化现象和策略

“不应是简单地对通用汉语交叉进行外语翻译或注释”。目前教材本土化存在如下现象:1.现有教材“侧重读写”优于“语言综合技能”;“语言知识”优于“语言综合技能”。2.现有教材混用突出,不符合学生特点与需求,例如:将教大学生的教材用到小学。每套教材都有自己假定的学习对象,例如:《发展汉语》针对大学生;《跟我学汉语》是针对北美高中生;《快乐汉语》是针对英国初中生,认识教材的适用对象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3.现有教材趣味性不足:话题陈旧(时效性)、对话生硬、练习单调。4.现有教材文化内容偏重古代文化介绍,缺乏中泰文化对比与交际文化(立场?);交际场景偏重中国境内、大学生活。5.现有教材混淆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三语同步,不考虑语言教学的难易度,直接将泰国教材知识翻译成汉语进行教学。6.现有教材不能物尽其用,缺乏有效、系统的教材教法培训,即教师没有领会编写者的理念,无法将其落实到教学中。

教材使用中的本土化处理策略:1.从了解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确定符合当地学习者需求的教学目标入手,例如:清迈和曼谷两地学生的需求差异;7-11售货员和移民局官员的汉语培训和汉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学习的差异。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从教学内容入手:话题、词汇的选择反映当地学习、生活情境并有比较(衣食住行因时因地),例如:补充当地特殊水果名称。3.从课堂教学与操练形式指导入手,例如:增加课前十分钟热身活动,即听写、问答、小游戏等;根据学生需求来决定是认读、书写汉字还是拼打汉字。4.从教学量和学时、学制入手,例如:一堂课50分钟要上满吗?课堂活动是适合大班还是小班。4.从教辅资源的选择和编写入手,符合当地师资特点,例如:利用好网络资源,同时也要重视教具的作用;利用好教师用书的指导建议。

五、结语

1.中文教师要有教材内容本土化的意识,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适量补充学生急需学习的教学内容。2.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推陈出新,勇于尝试,例如:对话练习短视频化。3.在缺乏比较好的本土化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以某本教材为主,从其它教材中甄选有价值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总之,教材本土化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创造力去探索,为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而努力。



第十二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

《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

-李庆子 

一、    语言观与教学法、教材

教材的定义,教材是教与学的媒介,是完成(具体化)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载体与工具。一本好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按步骤有条理地实施和贯彻语言教学内容,学习者通过教材学习语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着编写者对语言的一种态度和看法,编写者将其认为最有效的针对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理念给予教材当中。综上,教材来源于教学一线,并且直接应用于教学一线,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

语言观与教学法

(一)19世纪前,语言整体是一种词类的划分,掌握了词汇就掌握了所学的语言,所以说“语法翻译法”更强调词汇的学习,但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现使用语法翻译法,学生是不能够听说的;

(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没有母语的翻译,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学习,用图片或肢体语言等教学生说,学生跟着不断模仿重复;  

(三)20世纪40年代L.Bloomfield在《语言论》中提出“听说法”,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目的是强调习惯的培养,不断的让学生操练自动化地运用句型,并总结出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它方法是没用的

(四)20年代中后期Noam Chomsky在《句法结构》提到: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能说出无数的话语,理解无限的句子,提出认知法,理解语言规则——发现规则——创造性应用,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

(五)20世纪末提出交际法,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

(六)到如今,后方法论时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提倡利用前人的经验,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情境,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努力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

教学法与教材

1970-1980年代探索阶段,赵金铭《对外汉语概论》。

1980-1990年代崭新阶段,教材编写进入“结构-功能、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时期。

21世纪高速发展阶段,延续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理念的同时,因为是汉语国际教育,所以开始注意引进跨文化交际的新思维。教材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教学法是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的,1.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语言观和教学法,2.我们要用全面包容的眼光看待教学法,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完美的,对待多种教学法,我们需要取其所长,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为我所用。

二、   教材使用与编写的原则

     原则: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针对性、系统性。

教材处理可以从话题选择、生词选择和语法点选择三方面入手。

编写教材:确定话题的具体范围;对选择好的话题进行排序,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基本到具体;以每个话题为框架分别设计生词和语言点,设计生词和语言点时教师需要考虑它们的实用性和使用频率,以及难度和复杂度是否适用于所教授年级的学习者,同时,同一本教材前后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要相互呼应,形成有效的学习整体。

三、     教材“本土化”处理策略

本土化教材“不应该是简单地对通用汉语教材进行外语翻译或注释”。

现有教材的几个现象:

1.     现有的教材侧重读写优于语音综合技能

2.     现有教材混用突出,不符合学生特点与需求

3.     现有教材趣味性不足

4.     现有教材文化内容偏重古代文化介绍

5.     现有教材混淆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

6.     现有教材不能物尽其用,缺乏有效、系统的教材教法培训。

处理策略:

1.  了解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确定符合当地学习者需求的教学目标入手

2.  从教学内容入手:话题、词汇的选择反映当地学习、生活情境并有比较

3.  从课堂教学与操练形式指导入手

4.  从教学量与学时、学制入手

从教辅资源的选择和编写入手,符合当地师资特点。



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学习心得

-殷海霞

聆听了老师的讲座,觉得很受启发,身为在一线的汉语老师,我们也常受教材选择的困扰,有时学校规定的教材跟学生的实际水平脱节,或是选择教材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等等,这就需要老师既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所了解,也熟知各种常见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所针对的学生层次。因为任何外语教材包括自编教材在编写时都遵循着特定的思路和理念,很难完全符合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况或环境。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具体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在实在找不到适合的教材的前提下,也要尝试自己编写教材。并且在选择或编写教材时都要遵循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针对性、系统性等原则。老师在讲座开始之先就提出了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教材?有没有万能教材?

2.     不用教材能上课吗?是不是有了口碑不错的教材就一定能把课上好?

3.     你如何判断并选择教材?你见过和用过的好教材有哪些特点?

4.     如果你身边找不到合意的教材,你会不会自己编写教材?编写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老师在讲座中也都给我我们答案,让我们在选择教材方面更加谨慎也更加科学。

在介绍完教学法时,老师提到一点我觉得非常赞同,那就是没有一个教学法是完美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有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着一定的教学方法,但无定法是指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不固定,而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的。贵在得法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它是教师将教学技巧,方法巧妙地应用于具体地教学情境中,将这三者有效结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启迪,掌握学习地方法和要领,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之所以赞成这种观点,是因为我们在授课前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设计设定教案,也就是教学有法,但真正走进课堂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反应不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同,因此我们事先的教学方法会受到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及学校现有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贵在得法是我们知道教学方法,不拘泥与一种教学方法,灵活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也需要我们老师提升教学能力:抓住教学规律,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特点,总结教学法。关注教学体验,教学科学化。并且围绕教学要点,授课多元化。需要将直接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法。

 

什么是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学习的范本。语言课堂上,一本好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按步骤有条理地实施和贯彻语言教学内容,学习者通过教材学习语言。它体现了语言教学最根本的两方面:教什么、怎么教。教材反映出编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认识,二者相辅相成,而又互为作用。教材来源于教学一线,又直接应用于教学一线,接受课堂教、学的检验。教材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了学科研究的水平,而且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语言观、教学法流派与教材

()19世纪前的语言观与语法翻译法:语言整体是一种词类的划分,掌握了词汇就掌握了所学语言;语法是粘合剂,将词汇粘合在一起就可以掌握语言:书面语是经典。()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语言观与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学习外语的目的是熟练运用所学语言;学习外语应按听、说、读、写的顺序安排学习,所教语言应明白易懂。()20世纪4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语言学与听说法L.Bloomfield《语言论》-听说法: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教学要突出句型操练,让学生通过反复操练自动化地运用句型:教学中要限制母语翻译的使用,尽量借助直观手段和所学外语直接释义。“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他方法是没用的。

()20世纪中后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认知法:Noam Chomsky《句法结构》: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能说出无数的话语,理解无限的句子。认知法:理解语言规则一发现规则一创造性应用,演绎法教学,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20世纪末的社会语言学与交际法:交际法又称功能法。质疑Chomsky的语言能力说,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六)“后方法论”时代的语言观:理性地思考、吸收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精华,综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一体,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努力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

 

汉语教材的分类

不同的语言观对教材编写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把语言看成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那么教材编写就可能注重语言的结构分析和组合形式的训练:如果把语言看成一种交际工具,那么教材编写就可能注重场景的设置和交际任务的完成,再比如,教学法流派中的听说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教材以句型教学和训练为主,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为目标:而交际法(功能法)吸收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学派的思想和观点,教材以功能意念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为主,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同样,不同的语言观对教师课堂教学法的选择也有着重要影响。

 

选用教材的原则

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针对性、系统性首先,确定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

其次,考虑所教授的课程名称、类别、教学时间、预计达到的汉语水平等级等因素,在同类教材中根据上述原则确定用哪种教材;第三,根据教学情境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第四,拿到教材阅读“前言”,了解教材的编写原则、针对使用群体、教材涵盖内容、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等);第五,根据教学建议快速了解教材主体部分,确定教学时间分配:第六,仔细阅读每一教学单位,了解该教材体例,即课文、练习、解释说明等部分的安排;第七,做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包括时间安排,每课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

 

本土化汉语教材

全球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增长,通用型汉语教材难以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缺乏针对性是此类教材无法避免的缺陷。这就使得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应运而生。“本土化”教材是为了能够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汉语教学而出现的。如何“本土化”成为热点话题!

 

选择教材时,可从几个方面来考察一本教材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

教材设计依据的外语教学法或教学理念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的课程构架:语言使用是否规范;提供的话题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课文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时效性:课文的长短是否符合课程需要:列出的生词和语法点是否实用:对生词、语法等知识点的解释是否准确,是否配有教学对象的母语注解;教材的版面设计品质如何等。高品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汉语学习材料比较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学习习惯,利于提升汉语学习积极性。

任何外语教材包括自编教材在编写时都遵循着特定的思路和理念,很难完全符合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况或环境。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具体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教材处理可以从话题选择、生词选择和语法点选择三方面入手:。

选择实用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要照搬生词表,根据生词的实用性和使用频率进行取舍:根据词语的用法特,点和复杂程度决定哪些词需要精讲多练,一般来说,高频且用法较复杂的词语要精讲多练:

课文中列出的语言点也不应照单全收,应根据语法,点的实用性和使用频率进行筛选,教材中没有列出的重要高频语法结构要注意补充。

当所在教学环境中没有现成的或合适的教材可以使用时,教师必须尝试自己编写教材,这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对初教汉语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编写教材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话题或语言功能为纲来编写课文:

确定话题的具体范围:对选择好的话题进行排序,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基本到具体以每个话题为框架分别设计生词和语言,点。设计生词和语言点时教师需要考虑它们的实用性和使用频率,以及它们的难度和复杂度是否适用于所授年级的学习者:同时,同一本教材前后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要相互呼应,形成有效的学习整体。

 

教材使用中的本土化策略

本土化教材“不应是简单地对通用汉语教材进行外语翻译或注释”。

()几个现象

1.现有教材“侧重读写”优于“语言综合技能”;“语言知识”优于“语言综合技能”;

2.现有教材混用突出,不符合学生特点与需求;

3.现有教材趣味性不足:话题陈旧(时效性)、对话生硬、练习单调:

4.现有教材文化内容偏重古代文化介绍,缺乏中泰文化对比与交际文化(立场?);交际场景偏重中国境内、大学生活;

5.现有教材混淆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三语同步;

6.现有教材不能物尽其用,缺乏有效、系统的。

 

()处理策略

1.从了解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确定符合当地学习者需求的教学目标入手(清迈Vs.曼谷;7-11vs.专业学习)。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从教学内容入手:话题、词汇的选择反映当地学习、生活情境并有比较(衣食住行因时因地)

3.从课堂教学与操练形式指导入手:

4.从教学量与学时、学制入手(50分钟?课堂活动参与人数?

5.从教辅资源的选择和编写入手,符合当地师资特点(网络资源VS.教具;教师用书)


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

-李龙庆 

1.“华文”与“中文”

在现代汉语中,“华文”与“中文”同义,指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若加细考,目前“中文”更多用为通称,“华文”则较常指海外华侨华人所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文字。早在1955年,中国著名学者王力就发表《论汉语规范化》一文,肯定汉民族有共同语言这一事实,并指出有必要在统一的书面语言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有声语言(口头语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建国的共同事业上,也应该有一种民族间的共同使用的语言。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共同语就是汉语。换言之,汉语已经从汉族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亦即华语。在某些情况下,“华语”特指外国人所说(或外国影视配音所用)的汉语,亦指海外华侨所说的汉语。汉语又有着众多方言,我们所说的“汉语”即普通话指的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词汇,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华文教育的具体语境中涵义变化特点

华文教育是为掌握华文而兴办的教育。在具体语境中其涵义有以下几点变化:

(1)着眼于办学主体。华侨华人在居住国与入籍国兴办的教育,略近于华侨教育、华人教育。

(2)着眼于教育对象。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子女的教育,与华人华侨青少年教育相通。

(3)着眼于教学手段。运用华文进行的教育,其科目不限于语言文字。

(4)强调于社会功能。将掌握华文视为学习、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途径,由此将华文教育的外延由语言文字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

华文教育主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和培养汉语的“听、说、读、写、口译、笔译”等方面的能力,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华文化,服务于广大华侨华人,在海外华文机构进行汉语言的教育教学,亦或在海外华文媒体进行采访、编辑等。华文教育主要学《教育学》、《心理学》、《第二语言教学论》、《综合汉语》、《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写作》、《汉英语言对比》、《中华文化》、《外国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古代汉语》等。

  随着全球汉语需求的不断增长,汉语教学逐渐走向“国际化”。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成果丰硕,教材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就教材种类来说,有适用于海内外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也有专门针对某个国家编写的本土化汉语教材。其中,“本土化”汉语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材,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而是放眼国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现代社会交通的便捷,各地区之间人们交往日益密切,到了一个新环境,想要快速适应当地生活,就得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学习当地的语言。“本土化”强调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做出一系列调整和变化,以迅速适应当地文化环境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人们常将这一概念引用到各领域。如“汉语教育本土化”“本土化汉语教材”等等。  当通用型汉语教材难以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时,为了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汉语教学,“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和通用型教材的“本土化”处理成为教材改革的必要手段。华文教师们应该根据“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针对性、系统性”六原则去选择教材, 并且可以从话题选择、生词选择和语法点选择三方面对教材进行“本土化”进行处理,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利用教材,有效促进汉语教学。

4.关于“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

关于“本土化”汉语教材,多位专家学者在文章中有所提及并且不同专家学者之间存在差异。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中提到本土化汉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考虑当地的教育体制、规章制度、文化习俗等。教材的课文、语法、词汇等内容编写时应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选用。卢伟()在《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研发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中提出编写本土化汉语教材时,必须结合当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来编写汉语教材以满足当地教与学的需求。吴应辉()在《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本土化”与“普适性”教材的理论探讨》中认为本土化汉语教材是以某一国家或地区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为依据,满足特定国家或地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目标而设计、编写和制作的某一语言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狄国伟()《国际汉语教材本土化:问题、成因及实现策略》指出本土化教材应该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教材的呈现形式上符合当地的思维特点和使用习惯,与目标国价值观不起冲突的教材。特别强调了很多国际汉语教材没有充分考虑目标国的教育体制,在针对不同民族、地区时缺少全面考虑,难以使教材入乡随俗,在国外“水土不服”,难以达到本土化的要求。周小兵()在《汉语教材需要本土化吗》中具体阐明了本土化的含义,指出教材要考虑学习者所在国情况,依据学习者的特点设计教材以适应外语在当地的教学。  综合各学者对教材“本土化”的分析:

首先,“本土化”汉语教材应将当地的教育体制、文化传统、学习者母语特点等因素考虑进去,同时本土化的汉语教材要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满足学习者需求。因此,本土化的汉语教材要比通用的汉语教材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是为当地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汉语教材。

其次,“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认同当地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而且要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教材相关内容选取上要贴近学生感兴趣点,同时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征。在编写本土化汉语教材时,要体现本土化的针对性及适用性等原则。因此,为了更好满足学习者的汉语需求,更有效的学习汉语,汉语教材的编写走“本土化”的道路是汉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谈中文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

方静清 

 每一套教材都有其预设的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的编写和习题的编排也都蕴含着编者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法的思考。邵力敏博士在第十二期“泰国华文教师交流日”的讲座中,首先从语言观和教学法的发展开始谈起,就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的原则,以及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处理策略进行了论述。

19世纪之前就产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句子是由词汇按照语法规则粘合而成的,它强调掌握单词和语法规则的重要性,持有掌握了词汇就掌握了所学语言的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直接法主张用目的语和直观的手段(动作、角色扮演、演戏、图画等)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让学生靠直接感知来模仿、操练句子。鼓励学生提问、多说、多练,并在操练一段时间后归纳总结出语法规则。直接法所教的语言是按使用频率科学筛选出的常用词、常用句,而非文学经典中的语言,认为应按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教学。在20世纪40年代,持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学者重视句型的操练,教学上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句型练习、运用,掌握所学语言的结构,达到培养语言能力为目的。20世纪后期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能说出无数的话语,理解无限的句子。以此为语言学理论基础而产生的认知教学法,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注重理解语言规则、发现规则、创造性地应用规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20世纪末的社会语言学质疑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才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由此产生了交际法(又称功能法)。交际法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规则、正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后方法”时代的语言观认为,没有哪一种特定的教学法优于其他的教学法,教师应理性地吸取各种教学法的长处,有效地将其融于一体。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以达到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国国内的国际汉语教材即是基于编者的教学理念和当时国内主流的教学法进行编写的。但由于这类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顾及到所有的教学环境,随着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已无法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邵力敏老师认为,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可以从话题、词语、语法点方面,根据“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针对性、(系统性)的原则”(它也是教材的选用原则)进行处理。选择教材时,应考虑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程名称、类别、教学时间;考虑教材的教学理念、教材设计所依据的教学法是否适合所教授的课程构架;考虑语言使用是否规范,课文内容、话题、长度、生词、语法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考虑对生词、语法等知识点的解释是否准确,是否配有学生母语的注释;考虑教材的版面设计品质如何等。另外还要考虑教材是否配有基于高质量的信息技术的汉语学习材料。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要阅读“前言”,了解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等),了解该教材的课文、练习、解释说明等部分的安排,仔细阅读每一教学单位,做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包括时间安排,每课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教材的本土化应该考虑学生的特点、需求、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话题和词汇应反映所在国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要有中外文化的比较;应考虑所在国的教学体制、教学量与学时;考虑课堂教学与操练形式学生是否接受;考虑教辅资源的选择和编写是否符合当地师资特点(网络资源、教具、教师用书)。

本土化教材应充分考虑所在国教育体制、教学标准、学校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学时、内容的组织和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应该考虑到所在国的思维特点、价值观、社会文化习俗、学生母语的特点、语音、语法的难点、偏误等。①②在后方法时代,教材的编写往往不以某一种教学法为依据,这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和学生也有了更大的充分使用教材的空间。网络智慧平台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可以将知识的讲授和机械操练的转移至课外完成,教师面临着如何转变角色的问题。任何一门语言都是通过反复地操练习得的,鉴于此,教师可以把主要由自己掌控的课堂,转变为学生操练展示语言的舞台。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功能,让学生充分发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设定真实的学生所在国的情境(也可以是在中国),把课本改编成课本短剧,实现课本的“本土化”改编。通过“开发”、“改编”,学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本土化”教材,通过在课外排练、课内表演,学生有了更多的操练语言的机会,汉语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